曾百战百胜的戚家军,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?

admin 256 2025-09-18 09:11:47

年幼的孩子总是顽皮,哪能静下心来学习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,尤其是窗外还有玩闹的伙伴,但是父亲却告诉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,只有武力远远不够。

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之下,戚继光慢慢喜欢上了儒经和史籍,虽然他的伙伴们都不理解,为什么戚继光宁愿坐着看无聊的古书,也不愿意和他们出去玩,但是戚继光却乐在其中。

良好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他自己刻苦耐劳,戚继光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文武全才。嘉靖二十三年,16岁的戚继光失去了父亲,也是在这一年,他继承了祖上的职位,成为了登州卫指挥佥事。

那时的登州就在如今的山东省,自古以来,山东的沿海地区就常遭匪寇袭击,戚继光上任之前便听说沿海地区的百姓常被劫掠,任职之后才知现实情况更加严重。

戚继光义愤填膺,壮志凌云的他写下了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,他的理想是成为优秀将领,让百姓再不惧怕匪寇,让天下清明太平。

戚继光21岁的时候,张居正发现了满怀抱负又文武双全的戚继光,此时的戚继光虽然已经为官5年,但这才是他真正保家卫国的开始。

明朝的军队是以卫所为单位,全国上下有500多个卫所,也算得上是兵力强盛,有了张居正的举荐,戚继光顺利掌握了25个卫所。

张居正也算是戚继光的伯乐,正是因为有了张居正的举荐,才有了后来战无不胜的戚继光,但这也注定了戚继光会受到张居正的影响。

此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,戚继光都在为除匪徒抗倭寇而奔走,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几天是太平的,但是当地的官兵大多都不敢与匪寇正面交锋。

为了剿灭这些犯上作乱伤害平民百姓的贼寇,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,除了主动攻剿沿海的匪寇之外,他还经常接到急调令,帮助其他地区的官兵剿匪。

明朝自建立之后的两百多年里都深受倭寇之患,但是戚继光上任之后便先后经历了岑港之战、台州之战、福建之战、兴化之战、仙游之战,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横扫了沿海所有的乱象。

戚继光打击倭寇战无不胜,百年难以解决的“倭奴为患”就这样被戚继光解决了,明穆宗继位之后就将戚继光升任为神机营副将。

这个职位的任务与之前剿匪的职责完全不同,神机营副将需要做的并不是浴血杀敌,而是训练明朝的士兵,虽然任务骤变,但是戚继光仍然兢兢业业。

仅仅一年之后,明穆宗就让戚继光统领了蓟州、昌平、保定所有的士兵,但是当时的蓟州已经有了总兵郭琥,这与戚继光接受的调令有所冲突。

戚继光上任之后就发现军令不能统一,结果朝廷并没有选择协调,而是直截了当的将郭琥给调走了,由此可见朝廷对于戚继光的重视。

戚继光能够获得朝廷如此的信任,一方面是因为他抗击倭寇有功,另一方面,也是最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的戚家军。

戚家军的成立

明朝时期日本国内战乱不断,一个弹丸小国发生战争,国内的百姓就只有离开这一条活路,但是他们并没有老老实实的讨生活,反而开始在中国沿海进行无耻的劫掠。

后来日本的一个将军被明朝封为日本国王,他们才稍微安生了一段日子,但是这个将军去世之后倭寇之乱屡禁不止,一度引起了百姓的恐慌。

直到戚继光成为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,几次与倭寇的较量都以胜利告终,但是打了胜仗的戚继光却高兴不起来,因为他明显感觉到了官兵战斗力的孱弱。

为了能够更好的打击匪寇保护百姓,戚继光就想组建军队,偶然得知义乌一批农民曾将抢矿的人打的落花流水,心中顿时就有了主意。

说干就干,戚继光和北京的陈伯俸一起赶往了义乌县城,并且顺利的招募了3000农民,之后又因为农民们热情高涨,将招募人数增加到了4000人。

这些被招募过来的士兵虽然有一身蛮力,但是不仅不通兵法不会使用趁手的兵器,还不懂军中纪律,只会一味的向前冲。

戚继光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进了训练这些新兵上,在教授他们作战的本领之前,戚继光先是教育了士兵们,成为士兵并不仅仅是为了上阵杀敌,还要知道这么做的原因。

一个国家之所以设立军队,就是需要他们来保家卫国,而招募他们就是为了要为百姓解除祸患,军纪严明,每个人都必须遵守,戚继光也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。

戚继光不仅对士兵的训练有着严格并且完善的制度,在武器研发方面也非常有心得,戚家军在他的手里渐渐成为了一支不败神兵,几乎所有的战斗都能凯旋。

戚家军战功累累

自成立之日起,戚家军就没有尝过失败是什么滋味,经过戚继光几个月的精心训练之后,戚家军终于开始了第一次战斗。

四千新兵齐齐奔赴台州,到了抗倭前线之后这些新兵才知道战斗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,与他们想象的英明神武、所向披靡完全不沾边。

一年之后他们就与倭寇大军正式交锋,倭寇自海上而来,数百艘战舰的压迫感扑面而来,大举进犯的倭寇足足有两万多人,是戚家军数量的五倍不止。

但是戚家军的所有士兵没有一个有临阵退缩之意,就连城中的妇女也在戚继光夫人的带领下换上了戎装,站在城墙上为戚家军摇旗助威,呐喊声震破天际。

两万多的倭寇就这样被不到4000人的戚家军打得落花流水,残余的倭寇只能四散逃窜,戚家军的第一战便获大捷。

首战告捷之后,戚家军士气大涨,但是因为第一次上阵杀敌,不少的士兵都将军中的纪律抛在了脑后,与敌人交锋的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危险,举着短刀就往上冲,连阵型都被打乱了。

此战之后,戚继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就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列阵作战上,不久之后的花街之战,他们所练习的阵型就派上了用场。

戚家军此战中以“鸳鸯阵”迎敌,仅仅一顿饭的功夫就结束了战斗,虽然时间短,但是成果却不少,他们不仅歼敌300多人,更重要的是救回了被掳走的5000多名百姓。

之后的上峰岭之战更是将倭寇打得屁滚尿流,再也不敢轻易进犯台州,之后戚继光再次招募义务兵,戚家军的规模也达到了6000多人。

戚继光在台州连战连胜,匪寇不敢轻易进犯,但是福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,因为是沿海地区,所有深受倭寇之扰,就连在浙江败走的匪寇也都投靠了福建地区的匪徒。

福建巡抚多次剿匪无果已经无计可施,只能上书请求戚继光援助,此时的戚继光已经升任了都指挥使,但是接到了增援福建的命令之后也没有任何犹豫,仅仅三天他就集结了6000义乌兵出发去收复横屿岛。

横屿岛已经被霸占三年之久,但是戚家军到达之后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将其成功收复,还斩杀敌寇近500人,夺回了被抢的百户所印章。

戚继光与戚家军的英勇战绩被广为传颂,明穆宗继位之后依旧信重张居正与戚继光,戚继光被调任到蓟州的时候许多大臣都亲自送行。

到了蓟州之后,戚继光就发现了长城的不合理之处,不仅城墙低矮难以御敌,还有很多地方的城墙已经倾斜甚至倒塌,若不修整根本就难以抵御鞑靼人的进攻。

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修筑长城,从山海关到镇边城两千里长城上有不下千个的炮台,各个都凝聚着戚家军的血汗,与鞑靼人的战斗更是所向披靡。

戚家军不仅与鞑靼人短兵相接,就连日本的丰臣秀吉攻陷朝鲜,朝鲜向明朝皇帝求助的时候,也是戚家军东征取胜,将倭寇打得只要听到戚家军的名号就腿软。

戚家军莫名消失

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但是他的晚年却穷困潦倒,身着将袍驰骋三十多年的戚继光竟然在生病的时候连大夫都请不起。

明朝的党派之争让戚继光的伯乐张居正受到了弹劾甚至被赶下了台,而戚继光自然也被连累,甚至被认为是张居正的党羽受到了诬陷最终被罢黜。

戚继光去世的时候家中甚至连买第二天吃食的钱都没有,好友对他晚景的描述也是“野无成田,囊无宿镪,惟集书数千卷而已。”

戚继光去世之后,戚家军虽然伤心,但是在其他将领的安排之下还是重整旗鼓,不断的为朝廷立下新功。

朝鲜被丰臣秀吉攻陷向明朝求援的时候,戚家军也是先锋部队,当时的许多部队都不愿意远赴他国去跟日本兵对战。

辽东经略为了鼓励士兵,就承诺在正常的军饷之外再加上其他的犒赏,最后的军饷几乎是其他士兵的两倍。

虽然赴朝作战危险重重,但是俗话说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,军饷够多,士兵们自然更有干劲,一个个都不顾生死一往无前。

但是戚家军拼了性命作战换来的不是丰厚的军饷、朝廷的重用,而是忌惮与打压,戚家军的英勇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,也让朝廷与皇帝发怵。

朝中对于戚家军的议论不断,不少大臣都觉得戚家军实在是太难驾驭,一旦出现怀有不轨之心的人,那么这支军队对于朝廷来说就只剩下威胁了。

这种言论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反驳,戚家军自成立之始就一直是朝廷在调遣,与其他的各部军队除了实力较强之外并没有任何分别,但是慢慢的风向就转变了。

为戚家军说话的人都会被扣上居心不良的帽子,这样一来戚家军的身上就只剩下了脏水,就连赴朝作战时承诺的“先登平壤者赏银万两”朝廷也只字不提。

戚家军拼着性命从战场上回来了,迎接他们的竟然是一片骂声,曾经承诺的赏银与军饷也不见踪影,怎么可能没有怨言。

史料记载也称“南兵多怨对者”,皇帝就觉得戚家军是悬在头上的利剑,再加上朝中有人添油加醋,称戚家军姓戚不姓朱,根本就是私军。

曾经的戚继光还能控制住这些兵,戚继光的死士兵们颇有怨言,如今戚家军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势力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反咬朝廷。

皇帝心中就像是被炸了一根刺,平时不显,但是只要有人拨弄就会抓心挠肝,正值凛冬,拨弄皇帝心上尖刺的事情发生了。

朝廷已经太久没有发军饷了,其他事情上还能凑合,但是入冬已久,将士们不仅没有御寒的衣物,就连饭都吃不上了,几次讨要无果后,士兵们情绪难免激动。

原本这种事情很好解决,朝廷拖欠军饷又不是第一次,只要按照内部矛盾处理,再处理几个闹得凶的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可以了。

但是处理这件事的人偏偏就是王保,他将这件事添油加醋的上报,将索要军饷说成了谋反叛乱,皇帝当即就让王保去处理戚家军。

王保假借分发军饷的名义将所有的戚家军集结在了校场,然后重兵围守,一边点名一边手起刀落,就算是有人反抗逃跑也会被围守的大军乱箭射杀。

结尾

史料对这次死亡的戚家军人数的加载并不统一,《两朝平攘录》与《朝鲜宣祖实录》分别是“千三百名”与“三千三百余口”,《明神宗实录》直接就是“死者无数”。

被杀的戚家军究竟有多少人已不可考,说法最多的就是三千三百名戚家军的士兵被屠,但是有一点能明白的是,这次的屠杀过后,戚家军便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这次的事情被称为“蓟州兵变”,失去了戚家军的蓟州再也没有了拱卫京师的作用,之后清兵入侵中原的之后几乎次次都能攻破蓟州。

戚家军的覆灭也让明朝丧失了抵御外敌的一大力量,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从王保的屠刀挥下去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
下一篇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