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媒怒批!不识字、丢人现眼,5位“文盲”明星凭什么走红?

admin 4055 2025-09-06 21:57:00

举个例子,王一博在一场广受关注的活动中,写下“到此一游”四个字,结果“游”字竟然写错了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连自己名字中的“博”字,他都能写错,一笔少了一划。

而这并非个例。比如,有演员在给考生送上祝福时,把“金榜题名”的“题”字写错,甚至在宣传新剧时,把“福气”的“福”字也写错。

这些令人捧腹的“文字失误”,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这些演员每天看着台词,难道都是在“蒙混过关”吗?如果连基本的字都认不全,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理解复杂的人物情感和台词背后的深意?

然而,语言表达的不流畅、逻辑混乱,甚至认知上的浅薄,才更为可怕。这不再是“会不会”的问题,而是“懂不懂”的问题。

例如,赵露思在接受采访时,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当记者问她对演员的理解时,她常常沉默片刻后,给出“演员就是我自己啊”这样近乎无法理解的回答。在一次宣传背景宏大的正剧时,她也把“建国初期”说成了“建党时期”。这几十年的历史跨度,在她的嘴里仿佛成了一场随意可以替换的误会。

这不仅仅是情商低的问题,而是缺乏对专业的尊重,对历史与现实的基本认知的缺失。

再看新晋“谋女郎”刘浩存,她的采访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她评价张艺谋导演时称其“单纯”,对于张译则简单归类为“努力型”演员,而她自己则是“天赋型”。

这番言论听上去像是小孩子穿上大人的西装,既不合适,又显得格外滑稽。她显然还未真正理解什么是演员,什么是专业,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一丝应有的敬畏。

这种言辞上的自信,背后其实掩盖了对知识的浅薄,对他人的不尊重。

比无知更可怕的,是那些假装有知的人。翟天临的“知网事件”堪称娱乐圈文化人设崩塌的经典案例。

一个自诩为“北大博士”的学霸,因一句随意的反问,瞬间揭开了他的真面目。他不仅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,还因个人失误让全国高校的论文查重率瞬间上升。

每到毕业季,翟天临的名字都会被无数大学生在交论文时“亲切”地提起,成为一段人人皆知的笑谈。

而靳东,作为常年在社交平台上“引经据典”的演员,营造出一副知识分子的儒雅形象,然而,真相却一再让人失望。他宣称自己爱读“诺贝尔数学奖”得主的文章,然而事实上,诺贝尔根本没有设立数学奖;他还引用了“梵高的话”,却被证实完全是编造的。

这些文化外衣本不属于他,在真正的学者面前,这些虚假的人设不过是一纸空谈。

这些看似可笑的破灭背后,透露出深深的悲哀。它们清晰地告诉我们:无论外表多么光鲜,如果内里空洞,是装不出来的。

那么,为什么这些在言语上不利索、在字面上不清晰的明星,依然能站在娱乐圈的巅峰,享受着无限的光环与高额的片酬呢?

答案就在于“流量”这两个字。

在资本的世界里,文化、演技和内涵,这些需要长时间积淀的东西,远远比不上“颜值”和“话题性”来得高效和直观。许多年轻人在未成年的时候,便被推上了公众视野,未曾接受过真正的专业训练,却能轻松当上导师,评论那些科班出身、经过多年磨砺的同行。

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付出不值得尊敬,但这种“速成模式”实际上是对文化和专业的极大藐视。

当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到只剩下“颜值”时,自然就会产生一批又一批“文盲产品”。

更令人堪忧的是,一些粉丝的盲目宽容。比如,赵露思数学考16分,都能被吹捧成“蠢萌可爱”。这种毫无底线的宽容,实际上是在鼓励一种“无知即福”的扭曲价值观。

演员,究竟是什么?演员不仅仅是个念台词的机器,更不仅仅是镜头前的一个姿势模特。

演员这个职业,归根结底是要探索“人”,要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,去演绎那些我们或许一生都无法亲身经历的悲欢离合。

这一切,都需要强大的共情力与理解力,而支撑这一切的,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毫无了解的人,怎能演绎出有家国情怀的角色?

一个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的人,怎能演绎出人物的复杂情感?

空洞的大脑,配上一张再精致的脸,最终也不过是一具会动的花瓶。

也许它能骗过一时,但永远无法骗过观众的慧眼。

观众会为漂亮的脸蛋买单一次,或许两次,但他们永远不会为一具空洞的皮囊,献上不绝的掌声。

信息来源:

北京日报《又见“文盲”!明星的“饭碗”不能这么好端》2023-04-20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
下一篇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