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政卡怎么查余额?详细的解释与说明
1571 2025-05-19 11:45:58
第1楼
超级下旋—郗恩庭教你两招发下旋 1973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2屈世乒赛上,单打比赛中郗恩庭在没有“排雷工兵”的情况下夺得桂冠。除了赫赫有名的“鸵鸟战术”,郗恩庭在这屈比赛中留下了其后为世人称道的“三件宝”——发球、推挡和弧圈球。 先看组图A。一般意义上发下旋球我们通常采取这样的方式: 图A 向前摩擦球的底部。但如果要使旋转强烈,动作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,你还需要了解更多。 在正手直握球拍的发球方式中,郗恩庭根据球与拍子产生摩擦力强弱不同,把拍面划分了四个不同的转区:最转区、次转区、次弱转区和最弱转区。如图C如果要把球发转,首先要尽量使球触在最转区。 图C 其次是力量。在解释旋转的强弱时,郗恩庭认为,绝大多数人以为旋转来自于摩擦,但摩擦只是动作表现,真正的旋转来源于力量。而整体力量的根源在于脚下,在于身体(主要是以腰部为核心的力量),细小力量的根源则在手指,手指就像高档飞机的微调功能,控制着细微的旋转差异。因此,在组图A中,由于旋转强烈,我们看到球在对方球台向前第二跳后,发生了明显的回跳。 再次,发球的时候动作和表情尽量轻松和缓慢,除了在触球瞬间的用力。此外, 为造成不转的假象,球拍在插入球的底部,完成摩擦的瞬间后可进行相应变化——快速从底部抽出或拍型迅速向前或向后立起,造成“推球”的假象。 组图B是另一种发下旋球的方式。 图B 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-9-22 1:18:00编辑过]
第2楼
我看过在乒乓世界上,但是你的图片怎么不能看呀
第3楼
我这显示正常阿
第4楼
图片看不到
第5楼
我也看不到图片了,我去找一找。找到了在http://blog.163.com/jpbyjpby@126/blog/static/67358339200881382527569/去看看吧。打开这个咱们的图片也可显示关掉就不显了。什么道理? 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-11-18 0:10:17编辑过]
第6楼
晕,怎么看不到图片啊。
第7楼
世界冠军郗恩庭教你两招发下旋 超级下旋—郗恩庭教你两招发下旋 1973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2屈世乒赛上,单打比赛中郗恩庭在没有“排雷工兵”的情况下夺得桂冠。除了赫赫有名的“鸵鸟战术”,郗恩庭在这屈比赛中留下了其后为世人称道的“三件宝”——发球、推挡和弧圈球。 先看组图A。一般意义上发下旋球我们通常采取这样的方式 图A 向前摩擦球的底部。但如果要使旋转强烈,动作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,你还需要了解更多。 在正手直握球拍的发球方式中,郗恩庭根据球与拍子产生摩擦力强弱不同,把拍面划分了四个不同的转区:最转区、次转区、次弱转区和最弱转区。如图C如果要把球发转,首先要尽量使球触在最转区。 其次是力量。在解释旋转的强弱时,郗恩庭认为,绝大多数人以为旋转来自于摩擦,但摩擦只是动作表现,真正的旋转来源于力量。而整体力量的根源在于脚下,在于身体(主要是以腰部为核心的力量),细小力量的根源则在手指,手指就像高档飞机的微调功能,控制着细微的旋转差异。因此,在组图A中,由于旋转强烈,我们看到球在对方球台向前第二跳后,发生了明显的回跳。 再次,发球的时候动作和表情尽量轻松和缓慢,除了在触球瞬间的用力。此外, 为造成不转的假象,球拍在插入球的底部,完成摩擦的瞬间后可进行相应变化——快速从底部抽出或拍型迅速向前或向后立起,造成“推球”的假象。 组图B是另一种发下旋球的方式。 图B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种发球方式本身具有迷惑性,因为球拍是从斜上方向下方挥动,切球的后部。(如图D1和D2) 另外,这种方式发出的下旋球第一弧线较长,也比较高,第二弧线比较“飘”,因此更容易造成对方判断失误。事实证明这种球的旋转也非常强烈,如果用拉球回接,而又拉到球的上部,多半直接下网。最后,不管是哪种发下旋球的方式,最重要的不是绝对旋转,而是相对旋转的变化。因为“郗式语录”中说:“什么时候自己发得旋转都有点儿模糊了,那么对方就更模糊了”。
第8楼
好帖........... 学习中...
第9楼
感谢分享!
第10楼
有图吗?
第11楼
图片粘过来了
第12楼
学到东西了,谢谢!
第13楼
图片显示正常,非常感谢!
第14楼
学习!!
第15楼
找到吃球(持球的)感觉很重要,我是才有体会!